了解一下心肺復蘇的發(fā)展歷程
發(fā)布時間:2016-10-26作者:益聯(lián)醫(yī)學來源:益聯(lián)醫(yī)學
給大家總結(jié)一下心肺復蘇的發(fā)展歷程,可以深入的了解一下:
1740年
法國巴黎科學院正式推薦為溺水者實施口對口復蘇法。
1774年
英國溺水者營救會成立,這是急診醫(yī)療服務的先驅(qū)。
1874年
海伯格(Heiberg)提出,可通過抬頜法使氣道暢通。
1880年
麥克尤恩(MacEwen)首次實施了經(jīng)口氣管插管術,此方法可避免氣管切開和喉切開。
1903年
喬治·克賴爾(George Crile)報告了第1例通過體外心臟按壓成功使人復蘇的病例。
1954年
詹姆斯·伊拉姆(James Elam)首次證實,人呼出的氣體可維持人體生理的氧合需求。
1956年
James Elam和彼得·薩法爾(Peter Safar)發(fā)明了口對口吹氣復蘇法。
1957年
Peter Safar將A(airway,開放氣道)、B(breathing,人工通氣)和C(chest compression,胸外按壓)相結(jié)合,并出版了《復蘇的ABC》(《ABC of Resuscitation》)一書。
1960年
在Peter Safar的ABC技術基礎上,現(xiàn)代CPR誕生。
1963年
AHA正式認可了CPR技術,并要求醫(yī)務人員使用該技術。
1973年
美國紅十字會和AHA開始對美國一般公眾培訓CPR技術。同年,AHA首次公布CPR指南。
2000年
AHA首次運用循證醫(yī)學方法制定了《CPR與ECC指南》。
2005年
AHA對2000年版指南進行了修訂。
2010年
AHA又一次更新指南。
2015年
心肺復蘇指南更新。
2015年
AHA心肺復蘇指南更新,主要有十大更新要點:
1、首次規(guī)定按壓深度的上限:在胸外按壓時,按壓深度至少5厘米,但應避免超過6厘米。
2、 心肺復蘇模擬人,按壓頻率規(guī)定為100~120次/分。
3、為保證每次按壓后使胸廓充分回彈,施救者在按壓間隙,雙手應離開患者胸壁。
4、當患者的心律不適合電除顫時,應盡早給予腎上腺素。
5、無論是否因心臟病所導致的心臟驟停,醫(yī)護人員都應提供胸外按壓和通氣。
6、關于先除顫,還是先胸外按壓的問題,新指南建議,當可以立即取得體外自動除顫器(AED)時,應盡快使用除顫器。當不能立即取得AED時,應立即開始心肺復蘇,并同時讓人獲取AED,視情況盡快嘗試進行除顫。
7、患者若在急診科出現(xiàn)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而醫(yī)院不能進行冠脈介入治療(PCI),應立即轉(zhuǎn)移到PCI中心,而不應在最初的醫(yī)院先立即接受溶栓治療。
8、新指南建議,所有疑似心源性心臟驟停患者,無論是ST段抬高的院外心臟驟;颊,還是疑似心源性心臟驟停而沒有心電圖ST段抬高的患者,也無論其是否昏迷,都應實施急診冠狀動脈血管造影。
9、一旦發(fā)現(xiàn)患者沒有反應,醫(yī)護人員必須立即呼救同時檢查呼吸和脈搏,然后再啟動應急反應系統(tǒng)或請求支援。
10、所有在心臟驟停后恢復自主循環(huán)的昏迷,即對語言指令缺乏有意義的反應的成年患者,都應采用目標溫度管理(TTM),選定在32到36度之間,并至少維持24小時。
1740年
法國巴黎科學院正式推薦為溺水者實施口對口復蘇法。
1774年
英國溺水者營救會成立,這是急診醫(yī)療服務的先驅(qū)。
1874年
海伯格(Heiberg)提出,可通過抬頜法使氣道暢通。
1880年
麥克尤恩(MacEwen)首次實施了經(jīng)口氣管插管術,此方法可避免氣管切開和喉切開。
1903年
喬治·克賴爾(George Crile)報告了第1例通過體外心臟按壓成功使人復蘇的病例。
1954年
詹姆斯·伊拉姆(James Elam)首次證實,人呼出的氣體可維持人體生理的氧合需求。
1956年
James Elam和彼得·薩法爾(Peter Safar)發(fā)明了口對口吹氣復蘇法。
1957年
Peter Safar將A(airway,開放氣道)、B(breathing,人工通氣)和C(chest compression,胸外按壓)相結(jié)合,并出版了《復蘇的ABC》(《ABC of Resuscitation》)一書。
1960年
在Peter Safar的ABC技術基礎上,現(xiàn)代CPR誕生。
1963年
AHA正式認可了CPR技術,并要求醫(yī)務人員使用該技術。
1973年
美國紅十字會和AHA開始對美國一般公眾培訓CPR技術。同年,AHA首次公布CPR指南。
2000年
AHA首次運用循證醫(yī)學方法制定了《CPR與ECC指南》。
2005年
AHA對2000年版指南進行了修訂。
2010年
AHA又一次更新指南。
2015年
心肺復蘇指南更新。
2015年
AHA心肺復蘇指南更新,主要有十大更新要點:
1、首次規(guī)定按壓深度的上限:在胸外按壓時,按壓深度至少5厘米,但應避免超過6厘米。
2、 心肺復蘇模擬人,按壓頻率規(guī)定為100~120次/分。
3、為保證每次按壓后使胸廓充分回彈,施救者在按壓間隙,雙手應離開患者胸壁。
4、當患者的心律不適合電除顫時,應盡早給予腎上腺素。
5、無論是否因心臟病所導致的心臟驟停,醫(yī)護人員都應提供胸外按壓和通氣。
6、關于先除顫,還是先胸外按壓的問題,新指南建議,當可以立即取得體外自動除顫器(AED)時,應盡快使用除顫器。當不能立即取得AED時,應立即開始心肺復蘇,并同時讓人獲取AED,視情況盡快嘗試進行除顫。
7、患者若在急診科出現(xiàn)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而醫(yī)院不能進行冠脈介入治療(PCI),應立即轉(zhuǎn)移到PCI中心,而不應在最初的醫(yī)院先立即接受溶栓治療。
8、新指南建議,所有疑似心源性心臟驟停患者,無論是ST段抬高的院外心臟驟;颊,還是疑似心源性心臟驟停而沒有心電圖ST段抬高的患者,也無論其是否昏迷,都應實施急診冠狀動脈血管造影。
9、一旦發(fā)現(xiàn)患者沒有反應,醫(yī)護人員必須立即呼救同時檢查呼吸和脈搏,然后再啟動應急反應系統(tǒng)或請求支援。
10、所有在心臟驟停后恢復自主循環(huán)的昏迷,即對語言指令缺乏有意義的反應的成年患者,都應采用目標溫度管理(TTM),選定在32到36度之間,并至少維持24小時。
分享到: